请先登录
如果我们符合您的基本报考要求,您可以点击关注,第一时间获得我院最新招生动态!
咨询
录取率
林业工程学院已具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长期以来,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校行企深度合作的办学之路,致力于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职教和科研成果。目前,拥有国家林业局重点专业1个、广西高校优质专业、特色专业1个;广西区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林业局精品课程1门、学院精品课程5门;广西区优秀教学团队2支、学院优秀教学团队3支、学院教学名师3名;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教师主持或参与的课题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全国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1项;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广西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广西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教师主编的教材获全国林(农)类优秀教材评选一等奖2部、优秀奖2部。2021年获自治区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院系,现代林业产业学院获自治区示范性产业学院,2022年获第三批全国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历史沿革。1956年初学校成立的造林学科、经营学科。1963年学校调整专业设立的林业专业组,1991年,学校成立了林业教研室教学管理机构,1997年林业教研室改称营林森工科,2001年营林森工科分为生态环境与资源科和园林科,2003年1月,生态环境与资源科改为生态工程系,2015年6月改为林业工程系。现在林业工程学院下设了林业技术、林业信息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中药生产与加工、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6个教研室。
专业设置。林业工程学院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现状,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形成了农林牧渔专业类群,并注重专业内涵建设、质量建设、特色建设。目前设有林业技术(广西高校优质专业、特色专业,国家林业局重点专业)、林业技术(林政资源管理方向)、林业信息技术与管理、中草药栽培技术、中草药加工与生产专业、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专业、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共7个专业和专业方向,在校学生2400多名。各专业开设的课程社会适应面广,学生就业面宽,毕业生专业技术技能过硬,深受广西及周边省份行业的欢迎和信赖。
师资队伍。林业工程学院拥有一支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丰富、治学严谨、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目前全院共有教工77人,有教授12人、副教授及副高职称的教师21人,双师型教师40人;博士7人,硕士54人;有学院专业带头人或专业建设负责人6人、全国林业与草原教学名师2名、国家林草局优秀指导教师2名、学校教学名师4名。
社会服务。2005年以来,林业工程学院结合学生实习,组织师生大力开展对外科技服务,完成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可行性研究等项目有120多项。培养学生2200多人次。技术服务项目的开展,既培养了学生的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等技能,又为广西生态建设直接做出了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学生实习与林业生产项目结合,专业教师根据项目的专业技能要求对学生进行专项技能培训,让学生在学中练,在做中学,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综合素质。学生掌握了必需的单项技能,将专业技能训练与项目调查融为一体,达到教学与生产实践统一、技能训练与技能应用统一、课程训练与项目训练统一。
实训基地。多年来,林业工程学院根据专业发展,建设了完善的、国内一流的实验实训教学基地,其中拥有国家级示范实训基地2个,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柳州市重点实验室1个。目前建有设备较先进、软硬件配套的综合实验实训室3个,综合实训室下设有15个子实训室,其中生产性实训室8个。专业实训室现有仪器设备总价值1500多万元。完全能满足现代林业技术专业教学需要。建设有由8个子基地形成的“工学结合链式基地”。现有学院教学实训林场(面积1184.1公顷)、柳州市赛特植物组培研究中心(年育苗600万株)、林业调查设计院、广西森态工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生物技术中心、食用菌厂、特种动物养殖场等7个同产业运作相对应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集学生技能训练、技术开发、苗木生产、职业职能鉴定、职业素质训导、技术示范和技术推广等功能为一体,形成了职业氛围浓厚、设备先进、设施配套、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的生产性实训环境。目前有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的校外基地28个。
就业状况。林业工程学院紧密围绕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开展了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以岗位技能为核心,以创业项目为抓手,以创业社团为载体,以社会服务为平台,将创业教育融入第一课堂,提升了专业技能,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培养了大批具有扎实专业技能和理论基础、具有吃苦耐劳和自主创业精神的专业人才,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声誉,每年的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6%以上,对口就业率达86%,专业人才供不应求。
教职工:77人
专教硕士以上学位:61人
教授、副教授:33人
双师素质教师占比:52%
省级教学团队: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