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先登录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23年,现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A档)建设单位、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历经百年风雨,秉承建校之初的“育心、育脑、育手”的“三育”理念,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创新,学院已发展成为以农业类专业为主体的综合型高等职业院校,形成了以本部校区和茅山校区... 详情>>
如果我们符合您的基本报考要求,您可以点击关注,第一时间获得我院最新招生动态!
咨询
录取率
茶与食品科技学院自2006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产学研创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学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技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专业设置
茶与食品科技学院现有茶学、食品、生物技术三大类专业,包括茶艺与茶文化、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食品检验检测技术、食品智能加工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7个专业方向,目前在校生1200人。茶艺与茶文化专业建于1983年,为江苏省开办最早的专业,是国家“三年行动计划”骨干专业、省品牌专业、省高水平骨干专业,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为省特色专业。食品类专业是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专业。
近五年学院承办全国食品营养与安全检测技能大赛2次,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能竞赛江苏省选拔赛1次,江苏省茶叶加工技能竞赛3次。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华茶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食品营养与安全检测等赛项中荣获一等奖9项,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7项。
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全院专职教师共有51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6人;专任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12人。同时聘请20多位行业、企业中的能工巧匠作为兼任教师或专业建设咨询专家,在建校级大师工作室3个。拥有江苏现代农业(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1名、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和全国轻工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各1名,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和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6名,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人。
实训平台
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现代茶叶工程技术开发研究中心)、4个省级教科研平台(江苏现代农业(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集成创新中心、江苏省茶叶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江苏省茶业研究所、江苏食用菌研究所),以及茶食院综合实训中心、江苏农林农产品检测中心等校内实训平台。
校外实训平台建设是在全国农业职教集团和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下,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已与长三角地区约60余家企事业单位在学生实习、技能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领域展开了深度合作。
科研及社会服务
近五年学院承担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专业论文200多篇,编写教材20多册。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多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2项、江苏省农业推广技术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学院承担镇江市和学校亚夫科技团队工作,近五年在全省推广茶和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20多项,建立茶、食用菌科技示范点50多个,开展三新技术培训1000余次,培训5万余人次,助推了江苏茶叶和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就业创业
学院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多种形式(职业生涯规划、创业项目、就业课程及讲座、校友座谈等)加强对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采取三种举措(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举办人才双选会、构建就业信息库)保证学生顺利就业。学院与江南大学,扬州大学等名校开展“专接本”合作办学模式,毕业生年就业率在98%以上,近十年来培养了1200多名具有学士学位的本科生,有10余名学生取得研究生学历学位,提高了毕业生的学历层次。学院积极支持多名毕业生进行创业,如2007级毕业生郁宝锋在句容成功进行食用菌创业,获得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江苏省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镇江市劳模。
学院将继续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走“产学研创”结合的办学之路。在教学模式、岗位模块、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平台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探索性研究与实践,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校内专任教师:51人
教授、副教授:22人
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