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先登录
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前身为辽宁水利职业学院和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两校均始建于1951年,建校时两校分别为东北水利专科学校和东北林业专科学校。2018年8月,两校合并,组建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办学72年以来,为辽宁及东北地区水利与林... 详情>>
如果我们符合您的基本报考要求,您可以点击关注,第一时间获得我院最新招生动态!
咨询
录取率
来源:学校官网 作者: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时间:2024-12-11 浏览量:137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本题为单选题,共计10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30 分)(请用2B铅笔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1.下列词语中带下划线文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哺育(fǔ) 笨拙(zhuō) 惩恶扬善(chéng) B.狭隘(yì) 粗犷(guǎng) 茅塞顿开(sè)
C.游弋(yì) 淡薄(bó) 自给自足(jǐ) D.绮丽(jǐ) 蓓蕾(léi) 忍俊不禁(jī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长年累月 随声附和 一筹莫展 栩栩如生 B.雷力风行 侧隐之心 如法炮制 鬼鬼祟祟
C.莫名其妙 肆无忌弹 浮想联翩 刚愎自用 D.阴谋鬼计 浑然一体 素昧平生 惹事生非
3.下列句子中,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兄弟俩一块出生,一块长大,一块上学,两小无猜。
B.自然科学领域中有许多鸡鸣狗盗的神秘现象,正等待着科学家们去破解。
C.老人在危急时刻用鱼叉扎住了鲨鱼,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D.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成为趋势的今天,与国际接轨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的必然选择。
4.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良师益友---“有益的”的意思。 B.举世闻名---“全、整个”的意思。
C.不屑置辩---“琐碎”的意思。 D.深恶痛疾---“很、十分”的意思。
5.下列成语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镇定自若 胸有成竹 胜券在握 B.义愤填膺 怒不可遏 怒发冲冠
C.向隅而泣 惨绝人寰 痛心疾首 D.日新月异 翻天覆地 白驹过隙
6.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 )
A.为了防止校园安全问题不再发生,各个学校都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B.在“亚运会”的筹备会上,各相关部门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C.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水平。
D.一本好书可以给你带来许多教益,甚至可以影响你的一生。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春节临近,商店里摆满香蕉、梨、苹果、萝卜和许多水果。
B.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是能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C.听到8位中国维和警察在海地地震中遇难的消息,我的心长时间久久不能平静。
D.小猫一身洁白的毛,像个雪球似的。
8.选出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 )
A.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比喻 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夸张
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对偶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对比
9.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雨林区,砍伐树木,兴建牧场的做法也很普遍。
②人们都不会想到,雨林的土壤居然又薄又脆弱,几场大雨可冲走所有的表土。
③用不了几年时间牧场主就放弃原来的牧场,去寻找新的牧场。
④据估计,需毁掉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方可换得100克汉堡包。
⑤然而这种做法效率极低。
A.②③①⑤④ B.②③④①⑤ C.①⑤④②③ D.①⑤②③④
10.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欢笑盛开在眼睛上、眉毛上,心啊,要从喉咙里跳出。
B.发梳得光,脸上搽得香。只因不生产,人人说她脏。
C.无数条淙淙流淌的小河就像大地上的脉搏一样在不停地流动着,跳动着。
D.头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青年人,珍重的描写吧,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动笔!
二、阅读与积累(本题为单选题,共计30个小题,每小题 2分,共计60分)(请用2B铅笔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文言文积累阅读(11-30)
11.采菊东篱下,( ) 。
A.柴门闻犬吠 B.悠然见南山 C.沙场秋点兵 D.花飘万家雪
12.锦瑟无端五十弦,( )。
A.天生我才必有用 B.多情自古伤别离 C.一弦一柱思华年 D.犹抱琵芭半遮面
13.忽如一夜春风来,( )。
A.千金散尽还复来 B.千树万树梨花开 C.草色遥看近却无 D.病树前头万木春
14.人生自古谁无死,( )。
A.红杏枝头春意闹 B.向阳花木易为春 C.留取丹心照汗青 D.竹外桃花三两枝
15.大漠孤烟直,( )。
A.长河落日圆 B.一雷惊蛰始 C.庭空人散眠 D.红叶半江船
16.山随平野尽,( )。
A.南湖二顷田 B.江入大荒流 C.泉底桃花红 D.往来无白丁
17.昔人已乘黄鹤去,( )。
A.凤去台空江自流 B.百年多病独登台 C.此地空余黄鹤楼 D.春来江水绿如蓝
18.去年今日此门中,( )。
A.乱红飞过秋千去 B.恨西园落红难缀 C.人面桃花相映红 D.乱红飞过秋千去
19.( ),此时无声胜有声。
A.大弦嘈嘈如急雨 B.泪眼问花花不语 C.大珠小珠落玉盘 D.别有幽愁暗恨生
20.( ),路上行人欲断魂。
A.忽到庞公栖隐处 B.岩扉松径长寂寥 C.清明时节雨纷纷 D.榆荚临窗片片雪
21.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作品是:( )
A.《汉书》 B.《左传》 C.《史记》 D.《春秋》
22.与杨炯、王勃、卢照邻并称为“初唐四杰”的是:( )
A.李白 B.白居易 C.骆宾王 D.李商隐
2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婉约派是宋词一大流派,该派词作情思细腻,语言华美,代表词人有晏殊、李清照等。
B.“诸子百家”中对后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学派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
C.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始于宋代,苏轼和柳永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而李清照可以说是婉约词派的代表。
D.《关雎》和《蒹葭》两首诗都充分体现了《诗经》在创作手法上的特点,即一唱三叹,反复吟咏。
2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有重章叠句的特点。
B.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是《水经注》。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关雎》和《蒹葭》是其中歌咏纯真爱情的名篇。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唐宋时期的诗歌300篇,也称“诗三百”。
2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明清四大古典小说是《红楼梦 》、《三国演义》、《儒林外史》、《西游记》。
B.被鲁迅誉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的作品是《 官场现形记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C.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鲁迅。他小说的代表作是《狂人日记》。
D.“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其中“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阅读下面文言文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26. 这段文字出自( )
A.《汉书》 B.《 后汉书 》 C.《史记》 D.《资治通鉴》
27.本文作者是:( )
A.司马光 B.韩愈 C.苏轼 D.司马迁
2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呼张良与俱去 去:离开 B.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情
C.张良出,要项伯 要:邀请 D.籍吏民,封府库 籍:依靠
29.下列句子中能体现刘邦“机敏有谋”特点的一组是:( )
①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③君安与项伯有故? ④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⑤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⑥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④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②⑤
3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这使战争危机忽然出现了转机。
B.骂诹生、拉拢项伯等细节表现出刘邦胆小怕事的性格。
C.项羽对亲信项伯的信任,为鸿门宴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
D.人物语言精练,寥寥几笔就刻画出刘邦等人的性格特征。
(二)现代文阅读(31-40)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构建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滋生而成的。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
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汉字的衍生和分类也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汉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事实世界的一个“类”。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
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再如“彳”字,本来是象形的通衢大道,殷商时代的卜辞中,不少字就与它有关,而“役”字,在甲骨文中本不从“彳”,但当它在后世以“彳”为义符后,就使人觉得从役之人好像真的总是在路上奔波当汉字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思想运算的符号被接受时,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反过来影响、制约和规范了人对世界的认识。汉字的象形性也影响了汉语的句式,独立呈意性使汉字在任何场合均无需严密的句法即可表现意义。这就使得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似乎不那么注意逻辑、次序和规则,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凭着共同的文化习惯,就能够表述和理解很复杂的意义。我们除了能从汉字本身大体了解古人“怎么想”,还可以从中了解他们“想什么”,此如能从汉字的字形中探寻某种思想和制度的起源,从汉字的分类中理解古人生活的重心和兴趣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古老的汉字置于思想史的视野之中,考察其中的思想史意义。 (摘编自葛兆光《作为思想史的汉字》)
3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因此从汉字中,我们能读出古代中国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中的一些东西。
B.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由具体图画演变而成,它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方式衍生滋蘗,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体系。
C.“牛”的各种字形都突显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习惯于具象而不习惯于抽象的思维特征。
D.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许多表具体事物的文字,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如指食物时有“米”“黍”等字,却无表“庄稼”“粮食”这类抽象意义的字。
3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字的分类中包含着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分类的依据是现象与事物的表象,这种方式不同于近代西方的分类方式。
B.象形的“初文”是汉字衍生的根基,作为义符,每个初文都能提示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汉字的大体意思,后来又被视为该类汉字的“部首”。
C.由“木”引申出“梅”“李”,进而引申出“本”“末”,再引申出“杲”“杳”,体现了汉字归类通过感觉、联想、隐喻等方式进行系联的特征。
D.“役”字原不从“彳”,后来才以“彳”为义符,因为“彳”是通衢大道的象形,所以人们看到“役”字就会产生从役之人奔波于路的联想。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既留下了创造者思维方式的烙印,反过来又会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古代中国人旳思维始终与具体形象相联系,就与汉字的象形性大有关系。
B.象形性使汉字能独立呈现意义,因而说话者在缀词成句表达某个意思肘,无需严密的句法,听话者就能借助共同的文化习惯顺畅理解话语的意思。
C.古代中国人主要通过表象来感知世界,无需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这种感知世界的方式使汉字具备了强烈的象形性。
D.古老的汉字能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思维务式初知识观念,因此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应当被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陋室的月光 (常兴胜)
月光如水,倾泻在秋意浓浓的安徽和县县城,四周环顾,人流、车流融入月色中,虫唧、鸟啾、风鸣,被月光稀释平和。此时,月光与灯光混浊成一条河流,苍苍茫茫,处于高地的陋室临“水”而居,周遭的松柏、竹林、桂树婆娑摇曳在“水”中。
踏月寻访陋室,心中默念《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感叹“在水一方”,心中油然生出对刘禹锡的一份敬仰与无限退思。
一
月下,陋室水洗般清晰可辨,品字形的白墙黑瓦建筑,昭示着这里安居着一个品行高洁的灵魂。门楣上的“陋室”二字,为现代诗人臧克家所题。茫茫月色,粼粼波光,向陋室前进,宛若涉水而行,清月沾衣欲湿,顿觉一身微凉。倘或这时能与大唐刺史谋面,哪怕只有片刻,也不枉月下此行。我徜徉松柏竹影间,感觉脚下的青青苔痕潮湿松软,却没有寻到陋室旁栽植的、曾给他带来劫难的桃花,许是为月华淹没。刘禹锡钟爱写桃花,哪怕因此被贬于僻陋之地,也不曾改变志趣、折腰摧眉。
他连续吟桃花、写桃花:朗州的是“俚人祠竹节,仙洞闭桃花”,连州的是“不学夭桃姿,浮荣在俄顷”,和州的是“茶炉依绿笋,棋局就红桃”,夔州的是“城边流水桃花过,帘外春风杜若香”……
二
吱呀呀。他推开窗子,月光霎时如潮水般汩汩涌来,映着他清瘦的面容,案牍上泛黄的卷卷诗书和墙上挂着的那张素琴也沐浴在似水的月华里。一缕云香袅袅升起,缭绕在一方天地中,他仰望月空——透明、清澈、深邃。这何止是自然的月光,更是人文的月光。孔子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如尼山的月光越千年,洒在人间陋室,彻照他的骨髓。刘禹锡,字梦得,“梦得”为梦中所得,“禹锡”意为圣人大禹所赐。父亲刘绪为他取此名字,喜爱之情自不待言。自小开始,刘绪就让他读儒家经典,希望他即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像颜回一样不改其乐。他喃喃道:“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取下那张素琴。它没有焦桐的名贵,没有瑶琴的华美。轻挑慢抹银弦,咚咚——旷古悠远之思,铿锵金石之声,从弦上飞出,清脆、悠远、厚实。携妻离京后的23年贬谪岁月恍若昨日,这些年里,妻子薛氏、母亲卢氏、好友柳宗元等一个个相继离去。艰难困苦中,他也学会了从丝竹里觅得一丝安慰。尽管举目无亲,没有可说话的人,但他喜欢这里的蛮俗土风,于是他将听到的民歌改编成新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依愁”……一首首《竹枝词》在巴蜀传唱。他没有沉沦,没有倒在那条荆棘丛生的山岭道上,而是坚信病树前头万木春。月光成了他不灭的信念。
往事并不如烟,古琴声声,铿锵有力,推动月波起伏,也让他的思绪随之绵延千里。低眉弹着,一行清泪模糊了视线,曲不成调,只听“咚”的一声,琴声戛然而止。他弃琴起身走近窗下,月光不离不弃地抚摸着他,安慰着他,故乡、亲人、诗友,一份牵挂,两行泪痕。
三
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八月,刘禹锡得长安诏书量移和州,虽说未能重回天阙,但总算日近神京。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自池州过宛陵,由姑孰渡长江。一个初冬的温暖日子,鼓荡着白帆的舟船靠近长江西岸和州横江浦渡口。一条厚实的长长木板,一头搭在小舟首沿,一头当在西江岸堤,岸上“笏板”(当地一种形如笏板的烧饼)的叫卖声、手艺人的吆喝声、毛驴的喘气声、小孩的啼哭声,被冬日的寒风包裹着,刘禹锡肩挑盛满书卷的竹笥,踩着滚滚涛声,与家人一道踏上和州的土地。
弃舟登岸,半百之年的新刺史还没来得及掸掉一身风尘,翌日就下乡视察民情,因“民为本”是他为政之基。“比屋悍嫠辈,连年水旱并。”连年的水旱灾害导致粮食歉收,田地荒芜。目睹惨状,这位新刺史暗暗以“遐思常后己,下令必先庚”自省。他还发现,和州的版图虽仅是连、夔二州的十分之五六,赋税却是二州的三倍,黎民百姓苦不堪言。
刘禹锡随即在州衙召集时贤,颁布政令,帮助灾民引水灌溉,并冒削职风险书《和州谢上表》为民请命。朝廷恩准后,减免了当地百姓的一切税赋。他还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慰彼黎庶。冬闲时节,他带领和州父老兴修水利,挖塘筑坝,疏浚河道。
而他自己,则在州衙后圃小山脚下,依仙山而造,临龙池而结,建了一处简陋之室。这里成了他与张籍、白居易等文友诗书来往、饮酒赋诗的地方。
月光洗去他一身疲惫,他挽起袖口,援翰蘸墨,在铺开的宣纸上写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墨影在纸上横斜,在月华中摇曳。写罢,他踱步、沉吟、回忆。
枝叶簌簌,月影西移。他以“民为本”思想为基,以旷世才情为栋,以勤政廉洁为梁,以耿介傲骨为檩,以苍生信仰为椽,以短短八十一字《陋室铭》为脊,构筑起中华文化的又一座精神家园。
二年后,他乘舟离开和州。
回望隐在松竹桂影中的陋室,月光如水。
34.《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其作者是:( )
A.陶渊明 B.王维 C.周敦颐 D.刘禹锡
35.门楣上的“陋室”二字,为现代诗人( )所题。
A.臧克家 B.刘禹锡 C.郭沫若 D.顾城
36.《陋室铭》作者酷爱写( )花。
A.杏花 B.荷花 C.桃花 D.梅花
3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体部分用“一、二、三”领起,使文章层次分明,让读者一眼就能看清结构,又不需要过渡句,省去了许多笔
墨。
B.文章多处直接引用或化用刘禹锡的诗句,旨在暗示刘禹锡的诗人身份,同时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从而给读者以震撼。
C.文章提到孔子,写刘禹锡弹奏素琴,引用“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都照应了《陋室铭》的内容,照应了题目中“月光”二字。
D.文章以“月光”始,又以“月光”终,中间多次写月光,使月光成了全文叙写的最重要内容,同时也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字的坚守 (武少名)
①近期的一档汉字读写电视节目上,“成人体验团”70%的成员写不出“癞蛤蟆”三字。此事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习以为常的汉字。这些表情达意、传承文脉的汉字,为何如今正在面临书写式微的困境?
②有着6000余年历史的汉字,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汉字的诞生,让中华民族的文化魂魄有所寄托与依归。有了汉字,才有了辉煌璀璨的唐诗宋词元曲汉文章,才有了或奔放或内敛的书法艺术,才有了记载正朔交替、王朝变迁的百家史册,数千年文明得以薪火相传。一手潇洒飘逸的字,笔锋触碰在信笺上的沙沙声,空气中飘散的墨水芬芳,是民族书写的集体记忆。
③然而,历史的转折总是不期而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脑日渐普及,很多人已经不愿意再去一笔一画地书写汉字,曾经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在现代人眼中也失去了原有的神韵,化作了电脑上字母键的排列组合。年轻人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但写字的水平却越来越退化,甚至提笔忘字已是寻常事。因而不断有人呼吁恢复繁体字,无非是想以过正而矫枉,唤起人们对汉字的深情。
④民族文化,绵延数千年,固然不只在文字本身。但那些珠圆玉润、形象饱满、栩栩如生的汉字,若在我们的忽视与冷漠中,慢慢成为历史的遗迹,我辈岂不是有愧于先人一笔一画刻凿出来的古老文明?
⑤事实上,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近邻韩国、日本等也非常重视中小学生的书写教育。韩国甚至要把书艺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和书写2000多个汉字,而且把初级书法教育作为必修课。我们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重视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具的国之瑰宝?让古老的汉字重焕荣光,要从娃娃抓起,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教育,不仅应是必修课程,更应该在考核中占有一席之地,要努力把中国文化经典的基因,植根于一代代国人童蒙之时。
⑥“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写好汉字固然非一朝一夕,但是只要有了坚守的动力和目标,也就有了可以期待的未来。
38.下列关于原文思路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由最近个别现象入手,引出一般性问题,体现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B.第②至④段先阐述汉字的民族文化价值,接着反思当前汉字书写存在的问题。
C.第⑤段与韩日作横向比较分析,强调重视汉字书写教育,并提出解决的方法。
D.第⑥段呼应开头,得出结论,认定只要写好汉字,振兴中华文明指日可待。
39.“矫枉过正”愿意是纠正偏差做过了头,文中活用该成语。“枉”在文中指什么?
A.当前我国汉字书写式微 B.“癞蛤蟆“三个字不常见
C.汉字书写比较难 D.虽然电脑普及,但汉字的价值依然存在
40.“让古老的汉字重焕荣光”的方法,下面选项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
A.充分认识汉字文化的文化价值 B.重视和热爱文字;
C.顺其自然; D. 从娃娃抓起,抓好中小学生的书写教育。
三、写作(60分)(请用黑色签字笔将作文写在作文答题卡上)
材料:据说,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布尔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图又一圈地走。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是在不停地“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其实,这样的场面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也并不罕见。孔子也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在《论语》中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500字。
上一篇:2024年高中生单招数学试题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