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符合您的基本报考要求,您可以点击关注,第一时间获得我院最新招生动态!
咨询
录取率
来源: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时间:2023-04-19 浏览量:143
校 址:东莞市松山湖大学路3号
邮 编:523808
招生网址:https://zsxx.dgpt.edu.cn/
咨询电话:0769-23306889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于2009年成立,现有松山湖、道滘、大岭山3个校区,总占地面积77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17000余人,各类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3800余名;教职工89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40余人;下设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15个二级学院。学校以“办成具有东莞特色的全国一流职业技术学院”为发展目标,以“服务学生成长,支撑东莞制造”为办学理念,积极践行“政校行企协同,学产服用一体”的办学模式,实现了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实力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经过十多年建设,学校先后成为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省一流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和“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据武书连2022年高职高专排行榜,学校在全国高职院校排第87位。
2009年9月
学校正式揭牌
2010年3月
学校成为全省中高职衔接对口自主招生15所高职院校试点单位之一
2013年11月
学校成为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2014年12月
学校通过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2016年9月
学校成为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2018年8月
学校启动办学规模和水平“双提升”项目
2019年10月
学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
2020年4月
学校被确定为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2022年1月
学校在国家“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中获评优秀等级
贴近产业打造“金专”
围绕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定位,构建适应东莞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的专业体系,建有1个国家级、7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开办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学前教育等53个专业,其中国家骨干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品牌专业5个、高水平建设专业6个、国际工程认证专业1个。
着力深化“三教”改革
发挥课程与新型教材研发中心作用,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改革,着力打造一批受学生欢迎的“金课”和“金教材”。获批省级“课堂革命”典型案例5个、省级精品在线课程22门、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5本、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7项。
推进校企协同育人
与华为、万科等近500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建有包装产业学院、岭南园林学院等产业学院6个,其中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1个;立项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1个、省级产教融合型校内外实践基地23个;举办3个国家级、18个省级学徒制试点;在29个专业试点“1+X”制度;助力17家企业入选省市产教融合型企业及高水平校企合作基地。
拓宽学生成长通道
与6所本科院校、12所中职学校紧密合作、协同育人,现有中高衔接专业19个、高本协同专业12个。着力畅通“出口关”,近5年我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高于国家示范校平均数。建校以来,累计培养全日制毕业生3万多名,为大湾区输送了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
各类竞赛硕果累累
学生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双创比赛等各类赛事中获奖600余项,其中国家级90余项,居全省前列。荣获“挑战杯”系列赛事“优胜杯”,2022年总成绩获全省高职第1;荣获“互联网+”国赛奖项2项、省赛奖项10项。
提升科研服务水平
建成3个国家级、7个省级、8个市科研创新服务平台。获省科技进步奖1项、省农业技术推广奖1项、东莞市科技进步奖1项。2021年获发明专利授权数排全国高职院校第69位、全省第5位。2022年中国高职院校科研与社会服务竞争力排行榜,学校排全国第37名、全省第6名。
打造继续教育品牌
建成中国印刷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广东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东莞市城市管理培训学院等一批培训平台,年均开展各类培训3万人次。连续9年承办东莞市新生代产业工人“圆梦计划”,资助4200多名工人提升学历层次。
助力国家对口帮扶
先后与新疆、铜仁、揭阳、韶关等地院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累计外派7名干部驻点帮扶。学校被评为“广东省脱贫攻坚突出贡献集体”,2名教师被评为“广东省脱贫攻坚突出贡献个人”,1名教师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着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重点引进在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以及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技术创新人才,柔性引进李泽湘、张国军等科研领军人才。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学位)人员507名,占比 81.38%;其中博士69名,占比11%。具有高级职称人员232名,占比 37.23%,优于国家示范校中位数。
突出“双师型”教师培养
累计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161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9.2%。在企业兼职的教师73名,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13.2%。目前“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4%。建有3个国家和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双师型”名教师工作室。
重视师德师风师能建设
现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1名、全国行业技术能手3名、南粤优秀教师5名、省技术能手8名、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省专业领军人才培养对象2名、省优秀青年教师4名、省护理专业学科带头人3名。建有1个国家级、6个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我校获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100项,其中2022年省赛获奖总数位居全省高职院校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