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您所在的省份

A 安徽 B 北京 C 重庆 F 福建 G 广东 G 广西 G 贵州 G 甘肃 H 河北 H 黑龙江 H 河南 H 湖北 H 湖南 H 海南 J 吉林 J 江苏 J 江西 L 辽宁 N 内蒙古 N 宁夏 Q 青海 S 山西 S 上海 S 山东 S 四川 S 陕西 T 天津 X 西藏 X 新疆 Y 云南 Z 浙江

请选择招生类型

确定

请先登录

请选择 未登录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公办 专科 已关注:4人 关注
河南/郑州     类型:财经类     创办时间:2004     主管部:河南省     院校人气:112913
院校特色:

优质高职

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校训:砺志、敬业、致能、乐群
占地面积:848余亩
住宿条件:四人间、六人间、上铺下桌、热水、独卫、
在校生数:25000

学院简介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位于中原腹地-商都郑州,是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直属于河南省教育厅的一所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是国家级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河南省“双高工程”立项建设单位。学校法定住所地为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高校园区龙子湖北路58号,校园总占地面积84... 详情>>

学院首页
学院简介
招生动态
招生专业
招生计划
历年分数
录取规则
院校直播
校园风光
在线咨询

欢迎来到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招生宣传信息网!

如果我们符合您的基本报考要求,您可以点击关注,第一时间获得我院最新招生动态!

您目前的状态为:

咨询

录取率

欢迎您登录

立即注册 | 忘记密码

微信登录

我要提问

* 问题:
(匿名提问不会收到回复微信提醒)
招生动态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2024年单独招生考试 《文化素质评价》考试大纲及样题

来源:学校官网    作者: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时间:2025-03-13     浏览量:19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单独考试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工作的有关要求,确定本考试的要求及考试内容,对考生的文化水平进行考核。

一、考生类别

普通高中生(无学业成绩)、社会考生(不含退伍士兵)、普通中职生

二、考试形式

笔试考试。

三、考试内容

文化素质评价考试总分300分,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语文(140分)、第二部分数学(80分)、第三部分英语(80分)。主要考核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考试时间120分钟。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 语文(140分)

《语文》试题分为选择题和写作题两种题型。

题 号

题  型

题  量

分  值

选择题

15

45

阅读理解题

8

40

写作

1

55

语文考试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语文考试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A

背诵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四)写作

能写一般的记叙文和议论文。

表达运用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注:每一个错别字扣1字,重复的不计)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第二部分 数学(80分)

《数学》试题分为单项选择、填空、解答三种题型。具体题型、题量及分值如下表所示。

题 号

题  型

题  量

分  值

单项选择题

10

40

填空题

6

24

计算题

1

16

(一)集合

1.理解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空集。能够熟练地应用“”和“”,熟练区分“”和“”的不同。

2.掌握集合的表示法、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相对应的符号。能够灵活地用列举法或描述法表示具体集合;能够准确地区分“五个数集”(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及其符号。

3.掌握集合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能够分清子集与真子集的联系与区别,分清集合间的三种关系和对应的符号,能准确应用集合与集合关系的符号、元素与集合关系符号。

4.理解集合的运算(交集、并集、补集)。能够很熟练地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对用不等式形式表示的集合运算,会用数轴帮助解决。

5.了解充要条件。能够正确区分一些简单的“充分”、“必要”、“充要”条件实例。

(二)不等式

1.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熟记不等式的八条性质,会根据不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掌握区间的基本概念。能够熟练写出九种区间所表示的集合意义和几何意义,能够直接应用区间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并能将一些问题(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结果表示成区间形式。

3.掌握利用二次函数图像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能够熟练地作出简单二次函数的草图,根据图像写出对应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4.了解含绝对值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会解简单的含绝对值的一元一次不等式。

(三)函数

1.理解函数的概念。能够用集合的观点理解函数的概念,明白函数的“三要素”。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仅限含分母,开平方及两者综合的函数)、函数值和值域。

2.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法。会根据题意写出函数的解析式,列出函数的表格,并能根据作函数图像的具体步骤作出图像。作图像时,会使用计算器计算函数值。

3.理解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理解函数单调性的定义,能够根据函数图像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最大值、最小值和单调区间。理解函数奇偶性的定义,能根据定义和图像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4.了解函数(含分段函数)的简单应用。会根据简单的目标函数(含分段函数)的解析式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作出图像,并能用函数观点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1.了解实数指数幂;理解有理指数幂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对根式形式和分数指数幂形式进行熟练转化,并会用计算器求出它们的值。能够熟练运用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法则计算和化简式子。

2.了解幂函数的概念。会从简单函数中辨别出幂函数。

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与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一般形式并举例,能根据图像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包括定义域、值域、单调性)。

4.理解对数的概念(含常用对数、自然对数)。能够熟练地对指数式和对数式进行互化并应用,熟记对数的性质,理解并能区别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

 5.了解积、商、幂的对数运算法则;掌握利用计算器求对数值的方法。记住积、商、幂的对数运算法则并能作简单应用,会用计算器熟练计算常用对数、自然对数和一般对数的值。

6.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能举出简单的对数函数例子,会描述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7.了解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实际应用。能应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应用题。

(五)三角函数

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能陈述正角、负角、零角的规定;对所给角能判断它是象限角还是界限角;能根据终边相同角的定义写出终边相同角的集合和规定范围内的角。

2.理解弧度制概念及其与角度的换算。能够快速地把角由角度换算为弧度或由弧度换算为角度(可借助计算器)。

3.理解任意角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概念。能结合图形理解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概念;根据概念:理解这三种函数的定义域;判别各象限角的三角函数值(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正负;理解并熟记界限角的三角函数值(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

4.掌握利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的方法。能利用计算器熟练求解一般角的三角函数值(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

5.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根据三角函数概念理解这两个基本关系式,并会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化简和证明。

6.理解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能够用“五点法”作出正弦函数的图像,并根据图像写出正弦函数的性质。

7.了解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能根据余弦函数图像说出余弦函数的性质。

8.了解已知三角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

(六)数列

1.了解数列的概念。发现数列的变化规律,并写出通项公式。

2.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会利用已知公式中的三个量求第四个量的计算。

3.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会利用已知公式中的三个量求第四个量的计算。

4.了解数列实际应用。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简单问题。

(七)平面向量

1.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利用平面中的向量(图形)分析有关概念。

2.理解平面向量的加、减、数乘运算。会利用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和数乘运算法则进行有关运算。

3.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会用向量的坐标进行向量的线性运算、判断向量是否共线。

4.了解平面向量的内积。理解用坐标表示内积、用坐标表示向量垂直关系。

(八)直线和圆的方程

1.掌握两点间距离公式及中点公式。

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利用斜率公式进行倾斜角和斜率的计算。

3.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灵活应用两种方程进行直线的有关计算。

4.理解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理解几种形式方程的相互转化,由一般式方程求直线的斜率。

5.掌握两条相交直线交点的求法。会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求相交直线的交点坐标。

6.理解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会求过一点且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方程。

7.理解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会求过一点且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直线方程。

8.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用公式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9.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由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求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会根据已知条件求圆的方程。

10.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会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1.理解直线的方程与圆的方程的应用。会用直线与圆的方程解决非常简单的应用题。

第三部分  英语(80分)

《英语》试题分为单项选择、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四种题型。单项选择、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是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书面表达要根据要求写出100字左右的英语作文。

表:《英语》试卷结构及分值构成表

题 号

题  型

题  量

分  值

单项选择

10

20

完形填空

10

20

阅读理解

10

20

书面表达

1

20

(一)语言知识

1. 能够掌握2200个英语单词和4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2. 能够掌握并能运用英语语音基础知识,掌握英语单词的基本拼读规则以及句子重音、英语语调等内容。

3. 能够理解并正确使用以下基本英语语法知识:

(1)名词:可数名词及其单复数、不可数名词、专用名词、名词所有格

(2)代词: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反身代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疑问代词

(3)数词:基数词、序数词

(4)介词和介词短语

(5)连词:并列连词、从属连词

(6)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

(7)副词(比较级和最高级)

(8)冠词:不定冠词、定冠词、零冠词

(9)动词:动词的基本形式、系动词、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

(10)时态: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将来时、将来进行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现在完成进行时

(11)被动语态

(12)非谓语动词:动词不定式、动词的-ing形式、动词的-ed形式

(13)构词法:合成法、派生法、转化法、缩写和简写

(14)句子种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15)句子成分:主语、谓语、表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16)简单句的基本句型

(17)主谓一致

(18)并列复合句

(19)主从复合句:宾语从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主语从句、表语从句

(20)间接引语

(21)省略

(22)倒装

(23)强调

(24)虚拟语气

4. 能够掌握以下日常生活及通用职业场景下的基本交际用语。

(1) 问候与道别(Greeting and saying goodbye)
(2) 引荐与介绍(Introducing oneself and others)
(3) 感谢与道歉(Expressing thanks and making apologies)
(4) 预约与邀请(Making appointments and invitations)
(5) 祝愿与祝贺(Expressing wishes and congratulations)
(6) 求助与提供帮助(Asking for and offering help)
(7) 赞同与反对(Expressing 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
(8) 接受与拒绝(Accepting and rejecting)
(9) 询问与提供信息(Seeking and offering information)
(10)劝告与建议(Giving advice and making suggestions)

(一)语言运用

1. 单项选择:了解单项选择的命题特点,考查考生对语法和习语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中正确辨别单词和词汇及灵活运用语法和固定搭配。

2. 完形填空:测试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不仅考察学生的语法基础知识,还要考察学生词汇量, 能根据词的用法、上下文内容及生活常识等综合考虑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它要求考生:

(1)要有牢固的语言基础知识,能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正确、熟练的运用所学的语法、词汇知识;

(2)具有快速阅读和整体理解篇章的能力,能够根据上下文线索通篇考虑的能力;

(3)结合个人所具有的各方面的知识(包括话题等方面的知识)、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语言使用的相关经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最佳选择的能力。

3. 阅读理解:了解阅读理解题的命题特点,掌握此题型的基本解题思路与解题步骤。能读懂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要求:  

(1)理解一般文章的篇章结构; 

(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3)理解主旨和要义;

(4)理解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 

(5)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猜测词义;

(6)根据文中信息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

4. 书面表达:能够根据所给提示与要求完成一篇100词左右的作文,尤其注重应用文书写能力的考查,如申请、通知、活动安排、简介等。要求:

(1)准确使用英语语法,选用恰当的词汇、句型;

(2)清楚、连贯、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格式、行文正确,书写规范。

四、考试样题

第一部分  语文(140分)

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啜泣(chuò)  慑服(shè)  恬淡(tián)  无声无臭(xiù)

B.供应(gōng) 瞥见(pié)   蓓蕾(léi)   游目骋怀(chěng)

C.杳然(yǎo)   砧板(zhēn)  笑靥(yè)  倜傥风流(dǎng)

D.吮吸(shǔn)  畏葸(sī)    哺育(bǔ)  戎马倥偬(zǒ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

B.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涑涑地流下眼泪。

C.呼一声,鞭炮窜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粹。

D.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筹躇了一会。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欧元区十二国中,作为龙头老大的德国经济的低迷,很可能_______其他国家。

②新任市长每天都会接到大量的群众来信,即便工作再忙,他也_______作出答复。

③严格地讲,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______部分和整体的对峙关系,_____说是点面对峙的关系。

A.波及  择要 而是/或者   B.涉及  择要    就是/或许

C.涉及  摘要 而是/或者   D.波及   摘要   就是/或许

4.下列作家均为同一朝代的一项是(    )

①苏轼  ②刘禹锡  ③马致远  ④陶渊明  ⑤柳宗元  ⑥白居易

A.②⑤⑥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①④⑤

5.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他是班上的清洁委员,很爱护环境卫生。放学回家经过校门时,看到了地上有纸团,他很自觉地弯腰拾起放进垃圾筒里,_________,班会上,他受到了班主任的表扬。

A.班主任发现了他        B.班主任发现了自己

C.自己被班主任发现了    D.这被班主任发现了

6.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千万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期艾艾。

B.日本核废水排放给人们带来了不可名状的恐惧。

C.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了为所欲为的程度。

D.这本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吸引了许多读者。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这一句出自(   )

A.《行路难》           B.《岳阳楼记》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黄山记》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地震的时候,他正出差在外,所以幸免没有遇难。

B.他坐在马鞍上仰视那小溪的清澈的水底。

C.表彰大会后,两位先进工作者又留下来继续交换经验。

D.只有坚持不懈的攀登,我们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9.下列对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中,科举的正式考试有乡试、会试、殿试三种,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会试考中后称为贡士,殿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

B.古代有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如“庆历四年春”属帝王年号纪年法,“十年春”属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C.文言文中的称谓丰富,有自称、对他人的爱称、敬称等。如“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D.古人对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称谓:而立之年三十岁,不惑之年四十岁,花甲之年七十岁。

10.下列作品中属于编年体史书的是(    )
A.《国语》  B.《战国策》C.《左传》D.《史记》

11.下列四句中没有词类活用这一语法现象的一句是(   )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D.大王必欲急臣

12.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

②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

③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

④ 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⑤ 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

A.②③⑤①④ B.⑤②③①④ 

C.⑤①③②④ D.⑤④②③① 

13.下列对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所讲的古体诗,又可称为古诗或古风,汉魏以后的五言七言乐府古辞、新乐府、律诗等都属于古体诗。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兴。如《礼记·学记》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就运用了比兴手法。

C.《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所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多用“小说”笔法,叙事生动,人物个性鲜明。《左传》,即《左氏春秋》,编年体史书,多用事实解释《春秋》,文字优美,记事详明。

D.“征蓬出汉塞”中的“征蓬”指飘飞的蓬草。因其遇风飞卷、漂泊无依的特点,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1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   )两句来表达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A.故国神游, 一尊还酹江月

B.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C.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

D.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5.《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认为做到(    )天下就可“运于掌”。

A.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C.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D.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二、阅读理解题。(共8题,每题5分,共40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章,完成1~4题。

①现在是网络时代、图像时代、视频时代,人们读书的时间少了,上网、读图、看视频多了。这是时代的变化,很难简单下结论说是好是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视频、网络和图像尽管扩大了人们接受各种信息的渠道,却不可能取代文字阅读。

②比起其他接受方式,读书可能更有选择性,也更个人化,更需要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介入。读书所能获得的文字感觉,是一般视频所没有的,甚至网上阅读也难于获得书本阅读的那种独有的效果。拿着手机或阅读器诵读“目尽青天怀今古”,总有些怪怪的,不能进入状态。这不完全是习惯问题,也有媒介运用的区别所形成的效应问题。另外,过于依赖网络,容易形成碎片化、平面化思维。所以,我以为还是要读一些书的,特别是读一些纸质的书。在青少年时期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最重要的途径,为终生的发展打底子。

③这些道理都懂,只是做起来不大容易。现在许多学生并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除了自己专业的书之外,他们再也没有读其他书的兴趣和计划,顶多随兴所至读一些诸如武侠、言情、玄幻、穿越之类的流行通俗作品。一有时间就上网看视频、聊天、打游戏,玩起微信来就更是“手不释”。这样的文化情致倒是流行与时髦,但也可能浮浅,缺乏个性,他们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比较差,甚至影响到专业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④中小学语文课本来应该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唤起灵性和兴味的,但如果只瞄准高考,纯粹是应试的技能性的培训,就容易扼杀兴趣。所以,在中小学阶段,除了“为高考而读书”,还应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自己的爱好与潜力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反过来,读书多了,语文素养上去了,也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

⑤不少年轻人后悔在学校没有好好读书,出了校门又抱怨压力大,没有时间读书。“人人皆忙”的时代,压力大也是现实。但说忙到没时间读书,大多有些言过其实。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总是可以挤出来一些的,眼睛少在微信上逗留一会不就有了?关键是要有读书的愿望和毅力。

⑥当然,有了读书的意愿,最好还要有自己的计划和书目,而不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要取法乎上,多读一些经典,读一些基本的书。把浏览和精读结合起来。浏览好比跑马观花,也是培养兴趣拓展视野的一种读法。但更重要的是精读与通读,量不一定要多,扎扎实实读完几本,有些自己的体验和思考,水平自然就会有所提升,而且能“养性”,让自己脱离浮躁,变得踏实。

⑦那些流行的休闲文化,往往都很吸引人,给人以娱乐和刺激。年轻人不接触流行文化是不现实的,也没有必要,流行文化的适当消费,有利于青年人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但应当是“适度消费”,不沉迷其中。正处在成长时期的年轻人若能努力把持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就不至于被动地卷入通俗文化,还可能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这也是“读书养性”吧。

1.文句“现代的诱惑太多,要读书,就需要一些毅力。”应放在哪一段的开头?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 B.第②段 C.第⑥段 D.第⑦段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提出“读书可以养性”的中心论点,是由现代社会阅读形式的变化而提出来的。

B.第③段的画线句的“这些道理”,是指第②段所论述读书比其他接受方式的优点。

C.第②段主要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使论证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

D.第④段加点的词“只”“容易”不能删掉,删掉意思就变成如果瞄准高考就扼杀兴趣,与原文不相符,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性。

3.对上网、读图、视频等现代阅读方式的弊端,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利于阅读的兴趣与习惯的养成。

B.不利于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阅读变得浮浅,缺乏个性。

C.不利于人的智力潜能的开发和运用。

D.不利于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培养,甚至影响到专业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4. 以下适合作本文标题的是(    )

A. 不要为了考试而读书

B. 读书以养性

C.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D. 读书是一种个性化的体验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①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②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5.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壁军垓下         壁:筑壁垒、驻扎

B.持短兵接战           兵:兵器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受

D.美人和之             和:答应

6.下面诗词是后人对项羽的评价,对其表示同情肯定的是(   )

①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

②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

③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

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项王的军队驻扎在垓下,人数少,粮食也吃完了,汉军和诸侯军队把他们重重包围了起来。

B.项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C.项羽赶到乌江时,乌江亭长已经准备了船在那里等待,并且只有亭长有船,汉军来了,没有办法渡江。

D.吕马童为保护项羽,指着王翳对其他人说:“这就是项羽。”

8.第②段主要描述了项羽的哪些性格特征(    )

①知恩图报   ②勇猛过人  ③知耻重义  ④刚愎自负

A.①④    B ②④    C.①③    D.③④

三、写作题(55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了解到喜欢再到以此为乐,是逐步“走进”的过程。有人认为,“走进”永无止境,我们应该不断追求“走进”;也有人认为“走进”的同时也要学会“走出”。不能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

1.不少于600字;

2.根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联系生活实际,题目自拟;

3.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4.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第二部分  数学(8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设集合,则满足的集合的个数是( )

(A)1     (B)3         (C)4        (D)8

2.设集合,则集合包含元素的个数为(  )

(A)2     (B)3         (C)4        (D)5

3.不等式的解集为(  )

(A)            (B) 

(C)            (D)

4.不等式的解集为( )

(A)             (B)  

(C)            (D)

5.函数的定义域是(  )

(A)           (B) 

(C)      (D)

6.函数的定义域是(  )

(A)            (B)

(C)        (D)

7.已知,则(    )

(A)             (B) 

(C)        (D)

8.若,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9.(    )

(A)     (B)      (C)     (D)

10.已知),那么(    )

(A)       (B)     (C)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1.若,则 ____________..

12.不等式的解集是 ________.

13.已知向量,若,则 ________.

14.在直角坐标系中,直线的倾斜角是 _______.

15.半径为2的球的表面积为 ________.

16.直线若过点,则.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题16分,共16分)

17.已知函数

(1)证明函数是奇函数;(2)求使的取值范围.

 

第三部分   英语(80分)

一、单项选择 (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从A、B、C和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1.Which is______, a monkey, a mouse, or a lion?

A. big         B. bigger     C. the biggest       D. biggest

2.The twins are ill today. _____ of them can come to the party. 

A. All       B. Both      C. Either    D. Neither

3.My best friend, Peter is good at playing _____ guitar.

A. a          B. an           C. the        D. /

4.My father often ______ to work by bus.

A. goes         B. went    C. is going      D. was going

5.There will be ____ wind in winter here.

A. heavy        B. heavily    C. strong      D. strongly

6.The trees must _____ three times a week.

A. be watered     B. are watered    C. were watered   D. watered

7.______ do you usually go to school in the morning?

A. How      B. When      C. Who      D. Where

8.--- How beautiful your dress is!     --- _____.

A. Don’t say so   B. Really   C. Oh, yes     D. Thank you

9._____ exciting the news is!

A. What     B. What an      C. How an     D. How

10.Mary asked me _____ I knew yesterday was her birthday.  

A. whether   B. that    C. where  D. what

 

二、阅读理解 (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和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A

People sometimes like to read stories of dogs very much. They think that dogs are much cleverer than cats, sheep, cows or other animals in their homes.

One of my close friends, Bob, has a very large police dog named Jack. Every Sunday afternoon, Bob and Jack have a walk in the park nearby. Jack likes these walks very much.

One Sunday afternoon, I paid a visit to my friend. I stayed there for a long time and my friend and I had much more talk with each other than ever before. Soon it was time for them to take a walk in the park. We forgot that. Jack became worried about it. He walked around the room several times and then sat down in front of me and looked at me. But I still paid no attention (注意) to him. I went on talking with my friend. At last, Jack could not wait any longer. He went out of the room and came back a few minutes later. He sat down in front of me again. But this time, he held my hat in his mouth. Suddenly, I understood what Jack meant and so did my friend.

1.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this story?  ______.

     A. One       B. Two        C. Three     D. Four

2.Jack______.

     A. is a close friend of mine

     B. enjoys long walks in the park every Sunday afternoon

     C. has many close friends      D. enjoys talks in the room

3.  Jack was worried because______.

      A. he wanted to eat something

      B. it was Sunday afternoon again

      C. he was not feeling well

      D. he wanted his master (主人) to take him for a walk

4.  Jack took my hat in his mouth to show that______.

A. I should leave the house at once

      B. he liked my hat very much

      C. he was hungry and he tried to eat it

      D. he wanted to have a rest

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______.

      A. When Jack and I were talking, my friend didn’t pay any attention to us

      B. When I was talking to my friend, Jack didn’t pay any attention to us

      C. When my friend and I were talking, we didn’t pay any attention to Jack

D. When my friend was talking to Jack, I paid attention to them

B

In a small village, there is a teacher, a doctor, a driver, and a police officer. The four men are good friends. What are their names? One is Tom, one is Jack, one is Mike and one is John. Mike’s, Jack’s and Tom’s children are classmates. John has no children. He teaches his friends’ children at a middle school. Mike works at a police station. He loves his job very much. Jack has a car and he is a taxi driver. The doctor’s house is next to the driver’s, so the children often play together.

6.  Do they all have a child?

A. Yes, they do.               B. No, they don’t.

C. Two of them.               D. Three of them

7.  What’s Mike?    He’s a ______.

A. doctor            B. driver         C. teacher        D. police officer

8.  What’s Tom?  He’s a ______

A. doctor           B. driver          C. teacher         D. police officer

9.  Who is a taxi driver?

A. Mike          B. Tom          C. Jack          D. John

10.  Whose house is next to the driver’s?

A. Mike’s         B. Tom’s         C. Jack’s       D. John’s

三、完形填空(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The population problem may be the  1    one of the world today. The world’s population is growing   2  . Two thousand years ago, there were only 250 million people   3   the earth. Four hundred years ago,   4   number was over 500 million. Bu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5   century, the world’s population was about 1,700 million. In 1970, this number was 3,600 million. In 1990, the number was five billion. A   6   report says that the world’s population will   7  six billion by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This is just ten   8   after it   9  five billion. People say that by the year 2010,   10   may be seven billion.

1.A.great   B.greater  C.greatest    D.more great

2.A.faster and faster        B.fast and fast

C.fastest and fastest         D.faster and fast

3.A.in       B.on   C.at     D.for

4.A.The     B.a      C.an     D.\

5.A.twenty B.twelve  C.twentieth D.twelfth

6.A.USA    B.UN   C.PRS  D.PLA

7.A.past       B.pass   C.Passed  D.passes

8.A.weeks   B.months C.seasons D.years

9.A.get      B.gets    C.reached D.reach

10.A.this   B.its       C.one    D.it

 

四、书面表达(共1小题,满分20分)

假如今天是您母亲的生日,请给您母亲写封信(100个词左右)。

Dear Moth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享到:
联系方式

主院校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龙子湖高校园区龙子湖北路58号

更多平台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