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先登录
如果我们符合您的基本报考要求,您可以点击关注,第一时间获得我院最新招生动态!
咨询
录取率
来源:学校官网 作者:襄阳科技职业学院 时间:2025-03-24 浏览量:28
本考试根据国家对中职学生文化综合素质的要求,结合本校工业互联网技术、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培养需要,测试学生语文、数学、英语基础知识水平及实际应用能力,为高校选拔合格的学生。
1.《语文》(基础模块)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数学》(基础模块)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学》(拓展模块一)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3.《英语》(基础模块修订版)1、2、3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1.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 时间与分值:考试时间90分钟;语文、数学、英语合卷,满分200分,其中语文80分、数学80分、英语40分。
3. 主要题型:
(1)语文(80分):选择题20分,综合题10分,阅读题20分,写作题30分;
(2)数学(80分):选择题30分,填空题30分,解答题20分。
(3)英语(40):选择题25分,阅读题15分。
语文考试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四种能力,这四种能力表现为四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的最基本的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的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1.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1)汉字
①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②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词语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实词、虚词)。
(3)句子
①辨析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②变换句式。
包括:主动句与被动句(包括“把”字句)、肯定句与否定句,常式句与变式句,以及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和感叹句之间的变换。
③根据语言环境仿句。
(4)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5)鉴别常见的修辞手法以及修辞手法的正确运用。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借代、夸张、比拟、设问、反问、排比、对偶。
(6)扩写语句,压缩语段。
2.文学常识
(1)识记中国、外国文学史上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代表作及作品中的典型人物。
(2)识记一些古代重要的文学体裁的基本常识。
(3)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基本特点。
3.古代诗文阅读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尤其能辨析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及古今词义的区别。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之、其、而、则、乃、以、于、为、安、耳、夫、盖、何、焉、矣、哉、乎、也、所)。
(3)理解与鉴别不同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包括动宾和介宾前置)、定语后置句。
(4)理解与鉴别不同的文言词类活用。
(5)理解并翻译浅易的文言文句子。
(6)筛选文中信息,概括中心意思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7)赏析浅易的古典诗词。包括字词含义及画面形象、思想内容及情感抒发、语言品味及修辞手法、构思技巧及诗歌风格等。
(8)背诵考纲指定教材里要求背诵的文言诗文名篇名句。
4.现代文阅读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3)概括、评析文章的基本观点或文章主旨。
(4)简要分析作品中人物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5)分析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
①把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如朴实、幽默、富有文采等)
②辨析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③辨析文中语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及综合运用。
④掌握文章的文体特点(理清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与方法;把握议论文三要素的逻辑关系及常见的论证方法;能分析叙事文学作品中人物描写的手段——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情节的安排——顺叙、倒叙、插叙以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描写对刻画人物、加深主题、渲染气氛所起的作用;能找出结构散文的主要线索)。
5.写作
能写一般性的记叙文及常见的应用文。
应用文写作范围:通讯、个人总结、书信——包括一般书信和专用书信(重点是:感谢信、慰问信、倡议书、决心书、贺信、挑战书、应战书)。
(1)记叙文考试要求
①可以记人为主,也可以叙事为主。
②叙事有条理,有详略;抒情、议理应基于具体的人、事、物,避免空洞。
③能用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形象。
④语言力求生动,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适当开展抒情和议论。
⑤内容健康。
⑥语言通顺,结构完整。文字书写正确,字迹工整。
(2)应用文考试要求
①格式规范。
②称谓及其用语正确、得体。
③文章目的、要求明确。
④内容符合事理。
⑤语言通顺,文字书写正确,字迹工整。
考试按照对知识的要求由低到高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综合运用三个层次:
1. 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的意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
2. 理解和掌握: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能够解释、举例或变形、推理并能运用所列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3. 综合运用:要求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能够应用数学知识求解相关数学问题,解决相关学科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应用。
1. 集合
(1)理解集合和元素的概念,理解空集的含义,熟记空集及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
(2)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能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3)理解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能求出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求出给定集合的补集。
2. 充要条件
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意义,能判断所给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
3. 不等式
(1)理解区间的概念,掌握区间的表示方法,能用区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2)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求解及其区间表示。
4. 函数
(1)理解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概念,掌握函数的定义域的求法; 了解函数的表示法,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能熟练求出简单函数的函数值。
(2)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掌握单调函数和奇偶函数的图象特征,能判断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
(3)掌握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图象和性质,能求出其最大值、最小值。
(4)理解零指数、负整指数、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并能熟练应用。
(5)掌握对数的概念,了解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换,了解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简记,掌握积,商,幂的对数运算法则,能利用对数的性质、运算法则、对数恒等式进行计算、化简和简单的证明。
(6)理解幂、指、对三种基本初等函数的概念,掌握其图象和性质,并能应用其性质解决相关简单问题。
5. 三角函数
(1)理解任意角、象限角、界限角、终边相同的角、角度制、弧度制的概念,理解弧度的意义,并能熟练地进行弧度和角度的换算;能正确判断给定角是否是象限角,是第几象限角。
(2)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能根据给定角终边上一点的坐标求出该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
(3)掌握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及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4)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能运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进行简单的化简与求值。
(5)掌握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能运用诱导公式进行简单的化简与求值。
(6)了解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7)能根据三角函数值求0~2π间的特殊角。
6. 数列
(1)理解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
(2)能根据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某一项,能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或等比数列,并求出公差或公比。
(3)能运用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性质、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7. 直线与圆的方程
(1)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线段中点坐标公式,能根据两点的坐标求出线段中点坐标,求出两点间的距离。
(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斜率的概念,会求直线的斜率。
(3)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一般式,能运用直线方程解决有关问题。
(4)掌握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判断,能根据两条直线的斜率判断它们是否平行或垂直。
(5)掌握两条直线相交的交点坐标的计算,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6)掌握圆的定义、圆的标准方程和圆的一般方程,能灵活运用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解决有关问题。
(7)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
8.平面向量
(1)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表示方法。
(2)掌握向量的加减法、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3)理解向量的数量积,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4)掌握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其运算。
(5)掌握向量共线、垂直的条件。
测试考生的英语语言知识运用能力;测试考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一)词汇
(1)掌握并能运用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附件五 词汇表》及《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附录 3 词汇表》列出的所有词汇列出的所有词汇;
(2)能根据所学构词法判断和记忆派生词与合成词的词义和词类;
(3)能在上下文中理解所学兼类词和多义词的意义。
(二)语法
1.理解、掌握英语主要词类的基本概念、形态变化及用法。包括:
(1)名词和名词短语结构:可数与不可数名词;名词的复数形式;专有名词;名词所有格。
(2)代词: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反身代词;指示代词;不定代词;疑问代词。
(3)数词:基数词和序数词。
(4)介词:所学介词的用法。
(5)连词:所学连词的用法。
(6)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形容词作定语、表语和宾语补足语的用法;掌握形容词比较级、最高级
的构成及常用句型(如 as+原级+as…;not as(so)+原级+as…;比较级+than…;the+最高级+in/of…等
等)。
(7)副词:掌握副词的分类以及副词在句中的位置;掌握副词比较级、最高级的构成及常用句型。
(8)冠词:冠词的一般用法。
(9)动词:
a)掌握并了解动词的分类,熟练运用动词的八种时态: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过去将来时。
b)掌握并熟练运用动词的被动语态。其中包括:一般现在时被动语态、一般过去时被动语态、一般将来时被动语态、现在进行时被动语态、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过去将来时被动语态以及带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
c)了解情态动词的特征,掌握常见情态动词的用法。
d)掌握动词不定式作主语、宾语、宾语补足语、定语、状语,动词不定时的时态、语态变化;理解动词不定式作主语及表语的用法。
e)掌握动词过去分词作定语、表语、宾语补足语的用法:理解动词过去分词作状语的用法。
f)掌握动名词作主语、宾语、宾语补足语、定语的用法,动名词的否定结构;理解动名词作表语和状语的用法。
g)掌握现在分词做定语、表语、宾语补足语、状语的用法,以及现在分词的否定式。
2.了解、掌握英语句子种类、句子成分、基本句型、复合句、特殊句型以及用法。包括:
(1)句子种类:陈述句、肯定句和否定句;疑问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反意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2)句子成分:主语、谓语、表语、宾语、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宾语补足语、定语、状语;掌握主谓语的一致关系。
(3)掌握并熟练运用以下基本句型:
a)主语+系动词+表语(S+V+P)
b)主语+不及物动词(S+V)
c)主语+及物动词+宾语(S+V+O)
d)主语+及物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S+V+Oi+Od)
e)主语+动词+补语(S+V+C)
(4)理解掌握英语复合句:
a)名词性从句:掌握宾语从句、表语从句、主语从句及同位语从句。
b)定语从句:掌握定语从句的一般结构及用法(掌握关系代词 who,that,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关系副词 when,where 引导的定语从句;掌握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的结构及基本用法)。
c)状语从句:掌握各种状语从句(时间、地点、原因、目的、结果、方式、让步、条件状语从句)及各种连词的用法。
(5)掌握倒装句、省略句、强调句(It is /was .... that/who.....)、虚拟语气、it 作形式主语和形式宾语的基本用法。
3.情境交际
(1)要求考生掌握并能运用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附件二 交际功能项目表》列出的交际功能项目。
(2)要求考生掌握并能运用教育部 2011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附录 4 功能意念项目表》列出的功能意念项目和《附录 5 话题项目表》列出的话题项目。
(三)阅读理解
要求考生能读懂一般性话题的英语阅读材料,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考生应能:
1.找出细节信息;
2.根据文章信息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
3.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猜测词义;
4.抓住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
5.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6.理解一般文章的篇章结构。
1.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缄(xiān)默 淳(chún)朴 长吁(yū)短叹
B.荫庇(pì) 伫(chù)立 风雪载(zài)途
C.涟漪(qí) 取缔(dì) 惟妙惟肖(xiāo)
D.冗(rǒng)长 债券(quàn) 苦心孤诣(y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雾霾 拌脚石 委曲求全
B.剽悍 金刚钻 始作俑者
C.通牒 联锁店 仗义执言
D.博弈 坐右铭 铩羽而归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家庭的_______使他从小就对美有敏锐的感悟,乡村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线条使他陶醉不已。
②孤山以悠久的历史、文化的_______以及山水的独特闻名于杭州。
③全自动节能饮水机装有电路安全报警器,当电流超过允许值时,报警器中的保险丝就会_______。
A.熏陶 积聚 融化
B.熏染 积淀 熔化
C.熏染 积聚 融化
D.熏陶 积淀 熔化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三年的艰苦拼搏,使临江人民完成了近年来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改造。
B.升旗时,全体同学的目光和歌声都集中到竖立在主席台前的旗杆上。
C.“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自2018年6月启动以来,全国各地工会、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职工广泛参与,积极响应。
D.十三行博物馆举办非遗体验活动,旨在让人们领略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这是韩愈盛赞书法家张旭的话。
B.近年来,因在马路上行走时使用手机而引发的安全事故屡屡曝光,“手机依赖”到底是不良习惯?还是危险的炸弹?就让人们不得不开始质疑。
C.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D.他打扫卫生不认真,学习不努力,不尊重老师等等......真应该好好教育。
6.下列句子在修辞手法上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可以说,他脸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
C.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
D.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B.《劝学》选自《荀子》。荀子名况,战国末期人,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弟子韩非和李斯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C.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他是我国第一位杰出的边塞诗人,他的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D.狄更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杰出代表。著有长篇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按要求完成第8至12题
子张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②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③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④。”
(选自《论语·尧曰篇》)
[注释] ①子张:孔子晚年弟子,小孔子四十七岁。为人勇武,善交友,重德行修养。②屏:同摒,排除,摒弃。③惠:施惠于民。④有司:古代负责专项具体事务的管理,相当于现在的职能部门。这里指仓库管理出纳之类的专职人员。
8.对下列句子中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尊五美 尊:遵崇,推崇。
B.劳而不怨 劳:劳累。
C.无敢慢 慢:缓慢
D.俨然人望而畏之 畏:恐惧
9.对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内心泰然自若而不骄傲,有威仪却不凶猛。
B.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施行利民之政策从而有益于百姓。
C.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自己要追求仁义便得到了仁义,又还有什么可贪求呢?
D.不戒视成谓之暴。
不戒掉坏的习惯而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这就叫做暴行。
10.下列对本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想要参与政事,就要尊五美,摒弃四恶。
B.在孔子看来,“惠而不费”就是要君子恩威并施,既做对民众有利之事,施行仁义,同时也要施以威严,让民众信服。
C.孔子认为,君子从政应当重视国家法令,有人犯罪不用去教化他,应立即处死。
D.孔子论述了君子如何从政,蕴含了儒家以民为本的理念。
根据上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题和第12题
11.文中划线句子“君子正其衣冠”中的“正”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为 。
12.文中,孔子提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择可劳而劳之”,反对“不教而杀”、“不戒视成”。这些语句可概括为表现了孔子的 思想。
古诗文默写(第13至15题)
13. ,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14.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15.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冰糖芋泥
林清玄
每到冬寒时节,我时常想起幼年时候,坐在老家西厢房里,一家人围着大灶,吃母亲做的冰糖芋泥。事隔二十几年,每回想起,齿颊还会涌起一片甘香。
有时候没事,读书到深夜,我也会学着妈妈的方法,熬一碗冰糖芋泥,温暖犹在,但味道已大不如前了。我想,冰糖芋泥对我,不只是一种食物,而是一种感觉,是冬夜里的暖意。
早年在乡下,白米饭对我们来讲是一种奢想,三餐时,饭锅里的米饭和番薯永远是不成比例的,有时早上喝到一碗未掺番薯的白粥,就会高兴半天。
生活在那种景况中的孩子只有自求多福,但最难为的恐怕是妈妈,因为她时刻都在想如何为那简单贫乏的食物设计一些新的花样,让我们不感到厌倦,并增加我们的生活趣味。我至今最怀念的是母亲费尽心机在食物上所创造的匠心和巧意。
母亲是那种做菜时常常有灵感的人,可是遇到我们几乎天天都要食用,等于是主食的番薯和芋头则不免头痛。将番薯和芋头加在米饭里蒸煮是很容易的,可是如果天天吃着这样的食物,恐怕脾气再好的孩子都要哭丧着脸。
我常看到母亲对着用整布袋装回来的番薯和芋头发愁,然后她开始在发愁中创造,企图用最平凡的食物,来做最不平凡的菜肴,让我们整天吃这两种东西不感到烦腻。
母亲当然把最好的部分留下来掺在饭里,其他的,她则小心翼翼地将之切成薄片,用糖、面粉,和我们自己生产的鸡蛋打成糊状,薄片沾着粉糊下到油锅里炸,到呈金黄色的时刻捞起,然后用一个大的铁罐盛装,就成为我们日常食用的饼干。由于母亲故意宝爱着那些饼干,我们吃的时候是用分配的,所以就觉得格外好吃。
那时我们家还用烧木柴的大灶,下面是排气孔,烧剩的火灰落到气孔中还有温热,我们最喜欢把小的红心番薯放在孔中焖熟,剥开来真是香气扑鼻。母亲不许我们这样做,只有得到奖赏的孩子才有那种特权。
记得我每次考了第一名,或拿奖状回家时,母亲就特准我在灶下焖两个红心番薯以做为奖励;我以灶里探出焖熟的番薯,心中那种荣耀的感觉,真不亚于在学校的讲台上领奖状,番薯吃起来也就特别有味。我们家是个大家庭,我有十四个堂兄弟,四个堂姊,伯父母都是早年去世,由母亲主理家政,到今天,我们都还记得领到两个红心番薯是一个多么隆重的奖品。
番薯不只用来做饭、做饼、做奖品,还能与东坡肉同卤,还能清蒸,母亲总是每隔几日就变一种花样。夏夜里,我们做完功课,最期待的点心是,母亲把番薯切成一寸见方,和凤梨一起煮成的甜汤;酸甜兼俱,颇可以象征我们当日的生活。
芋头的地位似乎不像番薯那么重要,但是母亲的一道芋梗做成的菜肴,几乎无以形容;有一回我在台北天津卫吃到一道红烧茄子,险险落下泪来,因为这道北方的菜肴,它的味道竟和二十几年前南方贫苦的乡下,母亲做的芋梗极其相似。本来挖了芋头,梗和叶都要丢弃的,母亲却不舍,于是芋梗做了盘中餐,芋叶则用来给我们上学做饭包。芋头孤傲的脾气和它流露的强烈气味是一样的,它充满了敏感,几乎和别的食物无法相容。削芋头的时候要戴手套,因为它会让皮肤麻痒,它的这种坏脾气使它不能取代番薯,永远是个二副,当不了船长。
我们在过年过节时,能吃到丰盛的晚餐,其中不可少的一样是芋头排骨汤,我想全天下,没有比芋头和排骨更好的配合了,唯一能相提并论的是莲藕排骨,但一浓一淡,风味各殊,人在贫苦的时候,大多是更喜爱浓烈的味道。母亲在红烧链鱼头时,炖烂的芋头和鱼头相得益彰,恐怕也是天下无双。
最不能忘记的是我们在冬夜里吃冰糖芋泥的经验,母亲把煮熟的芋头捣烂,和着冰糖同熬,熬成迹近晶蓝的颜色,放在大灶上。就等着我们做完功课,给检查过以后,可以自己到灶上舀一碗热腾腾的芋泥,围在灶边吃。每当知道母亲做了冰糖芋泥,我们一回家便赶着做功课,期待着灶上的一碗点心。
冰糖芋泥只能慢慢的品尝,就是在最冷的冬夜,它也每一口都是滚烫的。我们一大群兄弟姊妹站立着围在灶边,细细享受母亲精制的芋泥,嬉嬉闹闹,吃完后才满足的回房就寝。
二十几年时光的流转,兄弟姊妹都因成长而星散了,连老家都因盖了新屋而消失无踪,有时候想在大灶边吃一碗冰糖芋泥都已成了奢想。天天吃白米饭,使我想起那段用番薯和芋头堆积起来的成长岁月,想吃去年掩制的萝卜干吗?想听雨后的油炯笋尖吗?想吃灰烬里的红心番薯吗?想吃冬夜里的冰糖芋泥吗?有时想得不得了,心中徒增一片惆怅,即使真能再制,即使母亲还同样的刻苦,味道总是不如从前了。
我成长的环境是艰困的,因为有母亲的爱,那艰困竟都化成刮美,母亲的爱就表达在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食物里面;一碗冰糖芋泥其实没有什么,但即使看不到芋头,吃在口中,可以简单的分辨出那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一种无私的爱,无私的爱在困苦中是最坚强的。它纵然研磨成泥,但每一口都是滚烫的,是甜美的,在我们最初的血管里奔流。
在寒流来袭的台北灯下,我时常想到,如果幼年时代没有吃过母亲的冰糖芋泥,那么我的童年记忆就完全失色了。
我如今能保持乡下孩子恬淡的本性,常能在面对一袋袋知识的番薯和芋头,知所取舍变化,创造出最好的样式,在烦闷发愁时不失去向前的信心,我确信我童年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母亲的影子在我心里最深刻的角落,永远推动着我。
16.母亲用最平凡的番薯和芋头,做出了哪些不平凡的美味?请简要概括。(4分)
17.解释划线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即使真能再制,即使母亲还同样的刻苦,味道总是不如从前了。(2分)
②它纵然研磨成泥,但每一口都是滚烫的,是甜美的,在我们最初的血管里奔流。(2分)
18.简要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6分)
19.林清玄说:“我的散文一点也不复杂,它像是清晨第一道射进书房的曦光,我感觉到它的明亮和动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有信心才能成就我们的未来。请结合这些名人名言,以“相信自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可以编写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不少于500字。
从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可以填入题中空白处的最佳选项。未选、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5分,共30分)
1.He ______ to school by bike every morning.
A. go
B. goes
C. is going
D. has gone
2.The keys are ______ the drawer.
A. in
B. on
C. under
D. between
3.Let’s go out for a walk, ______?
A. shall we
B. will you
C. do we
D. don’t we
4.I haven’t seen Sarah ______ last week.
A. for
B. since
C. during
D. until
5.The baby ______ crying when her mother picked her up.
A. stops
B. stopped
C. has stopped
D. is stopping
6.The soup tastes too salty. You added ______ salt.
A. too much
B. too many
C. much too
D. many too
7.She is ______ young ______ drive a car.
A. so; that
B. too; to
C. enough; to
D. such; that
8.The movie ______ we saw yesterday was directed by Spielberg.
A. who
B. which
C. where
D. when
9.If I ______ a bird, I would fly around the world.
A. am
B. was
C. were
D. have been
10.The teacher asked the students ______ talk during the exam.
A. don’t
B. not to
C. to not
D. didn’t
阅读下列短文,短文后面有五个小题.从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未选、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Healthy eating is essential for a strong body and mind. A balanced diet includes fruits, vegetables, whole grains, and proteins. For example, eating leafy greens like spinach provides iron, while oranges offer vitamin C. Avoiding junk food, such as chips and sugary drinks, prevents obesity and heart disease.
Many people struggle with unhealthy habits due to busy lifestyles. Fast food seems convenient but lacks nutrients. To help, nutritionists suggest simple changes: replacing soda with water, eating nuts instead of candy, and cooking meals at home. Schools are also taking action by offering healthier cafeteria menus.
Teenagers face unique challenges. Peer pressure might lead them to skip meals or try fad diets. Experts warn that extreme dieting can harm growth. Instead, regular exercise and mindful eating are better solutions. For instance, chewing slowly helps digestion and reduces overeating.
Governments play a role too. Some countries tax sugary products to discourage consumption. In Mexico, a soda tax reduced sales by 12% in two years. Education campaigns also raise awareness. A famous slogan says, “You are what you eat,” reminding people to choose wisely.
11.What is a key part of a balanced diet?
A. Fast food
B. Whole grains
C. Candy
D. Soda
12. Why is fast food considered unhealthy?
A. It is expensive
B. It lacks nutrients
C. It tastes bad
D. It is hard to find
13.The phrase “fad diets” in paragraph 3 refers to ______.
A. long-term healthy plans
B. trendy but unsafe eating habits
C. government policies
D. school menus
14.How did Mexico reduce soda consumption?
A. By banning soda
B. By taxing sugary drinks
C. By advertising soda
D. By giving free water
15. What is the main message of the passage?
A. Eat more junk food
B. Healthy eating requires effort but is worthwhile
C. Governments should control all diets
D. Teenagers don’t need vegetables